全藕宴,彰显宝应荷乡特色

何开文
几天前,我在“宝应作家”微信公众号里读到了宝应作家陈洁在参加“尝藕韵美食,品荷美文化”宝应作家协会荷园采风活动后而写的游记散文《清荷的味道》,立马就被作者那清新的文字所吸引,特别是当读到“不多说,上菜!藕粉圆、藕饼、藕夹和水晶藕糕们似名模般鱼贯而出,清爽可人”的语句及荷藕菜品美食图片时,更是调动出我的味蕾和以往的记忆。
何开文
几天前,我在“宝应作家”微信公众号里读到了宝应作家陈洁在参加“尝藕韵美食,品荷美文化”宝应作家协会荷园采风活动后而写的游记散文《清荷的味道》,立马就被作者那清新的文字所吸引,特别是当读到“不多说,上菜!藕粉圆、藕饼、藕夹和水晶藕糕们似名模般鱼贯而出,清爽可人”的语句及荷藕菜品美食图片时,更是调动出我的味蕾和以往的记忆。
文/老C罗
墩子东头的芦苇荡田改成藕田是村民及村干部的明智之举。这里地势低洼,蕻渣松软肥沃。这里人,土地,荷藕合成一体,形成了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物质优势。有了先天的有利条件,所以每年荷藕都长势喜人,年年丰收。因此家乡也被称为闻名遐迩的荷藕之乡。
陈跃
父亲是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理事,所以隔几天总能收到几封爱莲者的来信。一次,在帮助父亲整理书桌的时候,我发现了一封很特别的来信,是湖北省作协的信封。我很惊异地抽出信纸。一看,竟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徐迟给父亲寄来的。信不长亦不短,完全是一副老朋友的口吻,我一口气读完它的内容,作家徐迟竟不谈写作的事,大谈特谈吃,更让人惊异是,谈的竟是我们家乡的一道名菜——捶藕。
李洪祥:宝应特色餐饮——全藕宴设计大师!
藕的别名很多,又叫荷藕、莲藕、荷梗、灵根、玉节、玉玲珑,它兼有蔬菜与水果的特性。中秋前后,正是荷藕大举上市的时节。在我们这儿,由于贮存得法,一年四季都可享用。
早上7点钟,将今天店里的工作安排好之后,李甫香又一次踏上了回乡的路。江都到宝应、宝应到江都,这段一百公里左右的路程,李甫香每周都要来回两到三次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宝应姑娘,李甫香对自己的家乡一直有着深深的自豪感。西有湖,东有荡,水滋润着大地,丰盈着物华,鲜鱼水菜,宝应这座水乡,食材着得天独厚的资源。
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宝应县是著名的藕乡,种植河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唐代诗人储嗣宋途经宝应时留下了“何处思乡甚,歌声闻采莲”的诗句。明洪武年间,宝应荷藕的加工成藕粉已十分盛行。清代,宝应藕粉被誉为“鹅毛雪片”,每年都要向宫廷进贡。乾隆年间,宝应每年向宫廷进贡藕粉加斛,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时期。清代吴春滢作有《制作藕粉工艺诗》,长达72行,详细记述了制作藕粉的经过。民国《宝应县志》记载:“藕粉,他邑为红莲,独邑白莲,粉尤精洁,故采为作贡。每秋八、九月,宫发价,市新白莲藕,于平仓设厂,雇夫督办。取藕,去皮节,擦、滤、浆、晒、削,成粉,名‘鹅毛雪片’,质轻粹,差则凝也。”
你知道莲藕是人化作的吗?
传说在几千年前,有一个叫欧莲的姑娘和丈夫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,两个人很相爱,过着你浓我浓的日子,不料,一日丈夫被官僚拉去征兵,就此一去不复返,了无音讯。欧莲终日在伤痛中度过,最后留下一首《送别诗》投入深池,离开这个世界。最终上天被欧莲的痴情感动,最后让他们的灵魂在池中相聚,后面化作莲藕。
大家有没有觉得最近的天气变得很舒服了?不再像前一段时间那样,每天热得人汗流浃背,现在早晚秋风吹拂甚至还有一丝凉意,需要备上一件薄的外套,晚上不需要开空调就可以很舒服地入睡,正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了。
藕粉不仅美味香甜,且具有滋补养生的作用,它的药效和食用的价值都非常高,并且食用方便,一冲即可。那么藕粉怎么冲才美味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